Skip to Content
在醫院工作7–8年的Tina,總發現醫生與病人之間,有無數的代溝、似乎醫病之間難有共通語言,這當中她看見圖文溝通及動畫是醫普快速且易懂的溝通管道,因此在兩年前興起了創業的念頭,搭建起醫生與病人間的橋樑進入醫病溝通的產業。

如果你很清楚自己的喜好和方向,那就終生投入做下去;但你必須清楚,喜好和事業(Career),是兩件不同的事。

自進入家業10多年來,一路從輔佐父親的角色,直到現今擔任營運長,創造營業佳績,最大的志願是帶領父業邁向亞太區最受推崇的創新農食企業。一步步走來,他說是個「從認命到使命,甚至發現天命」的旅程,公司的耕耘不僅得到國家的肯定,對他而言,最大的肯定來自於共同受訪時父親的一句話:「我們既是父子,也是工作上的合夥人。」

Kevin並非一開始就知道志向:「小時候對父親在做什麼懞懞懂懂,也不曾被灌輸過成為接班人。 在大學二年級之前,我對父親的企業沒有一點概念。」

學業上游刃有餘的他,因為明確愛好生物相關領域,循著「喜歡什麼就嘗試什麼」的邏輯, 進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念生物系醫學預科,期許未來或能 成為懸壺濟世的醫生。

透過一學期又一學期的醫科預備課程,他發現同儕對於「醫生」很有使命感,而自己似乎 沒那麼肯定。直到回台實習的過程中,醫院的空間感及接觸的人群,儘管讓他加深對醫生的尊敬,卻覺察到當醫生並不是他想要的方向。

而「不想當醫生」這件事對大學二年級的他,成了困境,同時是人生的重大轉捩點。

有很多時候,對於未來志向感到困惑。有許多想像與期望,但事實與期望常常不符。

面對不想繼續醫學院的掙扎,Kevin曾躊躇著該如何面對父親。某天,嘗試性的詢問父親,若不唸醫科會如何?意外地父親僅淡淡一句「: 不念醫科,就不念。」但緊接父親又問: 「那下一步是什麼?」這問題開啟他的思考。

下一步是什麼?

人們對生活感到疑惑、不喜歡自己做的事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。父親 的問題,讓Kevin意識到 :「不喜歡做什麼不重要, 真正重要的是你想成為什麼。」

如果每天都只是在「體驗不想做的事」,一直做下去,或許可花時間去找到你想做什麼,只是必須要去比較 — 哪個時間成本比較低

在此同時,Kevin 父親提出另一個可能性:「我的工作與生物也有關,你也許可以來看看。」以邀請的形式詢問,讓Kevin陪同父親參訪在地豬農、全世界參觀漁、牧場,協同參加國際會議。

「陪著父親出差的過程,我們的能力可以互補,也喜歡農民溝通直率的感覺。生物科技我是感興趣且可深入的領域。」

Kevin 對於發展家業展現熱忱與確定性,為了前程鋪墊。規劃赴日在早稻田大學唸研究所。研究所時期,他更以公司做case study,深入了解公司並跟父親約法三章,以兩年為限彼此共同提升目標與格局。

從兩年內的試驗磨合期直到現今邁入第11年,父親的實務經驗加上Kevin 生物經驗,這當中的相輔相成奠定了基礎,更將這份工作變成屬於自己的使命。

使命,是明確未來道路的方向。

談起二代群體,Kevin看見許多人進公司後有了期望落差。或許是還未明確自己的方向,或跟公司間沒有共同願景,很多時候比較偏向只是完成任務,而對事業缺乏熱情。

Kevin認為與其糾結於沒有動力的工作,何不如起身盤點周圍資源,去創造發想更多可能性; 他感恩自己比別人早找到志向,是因提早起步與全力投入,而不是較別人花更少時間,最終只是每個人開始的時間不同。

也許你不能確定前輩或者周圍有多少資源,但卻可以 選擇透過覺察尋找、突破困境、勇於花比別人更多時間去尋找與實踐,找到你的心之所向。

而 Kevin也在這幾年,他打造與經營事業中不斷往前,讓他的使命從台灣擴及到亞太區域。

尋找使命,是一個必經之路。它不僅是個目標,更重要的是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