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受訪者:BE65 林雷鈞 Ray


R:在第一堂課時其實對我就有很大的衝擊。工作坊中腦神經科學的案例,瞭解到其實每個人對每件事的看法是解讀都不同的;我們以為中立的事件,到每個人的腦海裡卻會變成完整的「故事」或「詮釋」。我們所看見的分歧或意見不合,皆是源自於對事件有著不同的詮釋。

再來後面關於教練技巧的內容,像是我覺得很重要的「傾聽」,什麼才叫做傾聽?我們常在聆聽時僅聽到了字面上的意義,卻沒真正接收到分享者傳遞的意涵;而我在CFA中更清楚的看見,傾聽更重要是「接受」每個人心裡所想的不一樣,在傾聽時才更有意義,並且會開始對別人的想法產生好奇心。

R:一開始,我確實需要刻意練習,尤其是有關傾聽的部分。

我認為自己是個思考快速的人,這點有好有壞;從壞處來講,過去當別人在分享事件的當下,我已經在思考該如何回應對方,也因此很多時候,對方真正想傳達的我可能會沒那麼完整接收到,就跳進下一個階段。

練習最初有些痛苦,因為必須有意識地停住自己,不要太快速地去講話,練習仔細聆聽和同理他人所說的話。

有趣的是,在CFA結束後,關於我個人傾聽的feedback是有提升的,就連我大部分的同事和朋友,都發現我更願意停下來讓他們多說一點,然後聊天品質也更佳,我認為這歸功於「刻意練習」與實際運用。

R: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一起透過「提問」方式支持課程教練。全班大量丟出問題給教練,我們有機會去了解他人的提問方式與脈絡,最有價值的是,教練會當下且立即地針對每ㄧ個提問給出分數;我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問題究竟可獲得多少分,分數固然是一個指標,但得到分數的延伸意涵,在於思考自己的提問是否有啟發到他人,或是有無緊扣當下的分享主題。

由於活動環節是所有人一起進行,也因此我可以明顯分辨:為什麼自己問出來的問題得到較的分數?為什麼有些問題得到較高的評分?最後再運用歸納法,統整出較有啟發性的問題,也因此更能知道哪個方向的提問更有效。

R:其實針對一級主管,我就會大量採用這樣的方式,而且還是很有意識地在運用。以前,都是老闆說給他們聽,叫他們做事;現在,我開會的起手式會變成先關心「人」,再針對更多需要討論的事。先聽對方分享,再follow內容問更多問題,讓對方可以發覺到一些新的做法。

栽培這一群人當主管,已是對「能力」方面表達認同,所以更應該要讓他們有舞台發揮,過往的方式比較像「教導」他們怎麼做。現在像是我把舞台讓出來,聽他們說自己如何帶領團隊,以及對於未來的願景與方向。

我覺得這對他們而言,也是蠻重要的肯定。

「覆述」的能力我認為是很重要的。回到第一堂課的原則,我所接收到的資訊,其實是經過了轉譯,因此很多時候會和原意有落差。過去我以為覆述就是把別人的話整理過後再講一次,很沒效率,可是我發現無論在課程當中,甚至到後來更深入的學習,覆述竟是最有力、有效的一個工具。

第一,當在覆述時,可以重新在腦中整理剛才聽到了什麼。其次對對方,分享者也可以再次確認自己有無講過這些話,或是符不符合剛才自己所說出的。最後,最奇妙的地方,在於單純把對方的話重新講過一遍,對方會忍不住思考自己真的有說出這些話?為什麼會說出這些內容?進一步對其產生了「啟發」、「覺察」的作用。

我在統域擔任過優勢領導工作坊一次中階及一次初階助教。對於初階學員剛進到課程,相較處於未知或不開放狀態,這時如果給太多的建議,其實會起反效果;我認為在帶初階助教的過程,用大量的同理及聆聽是比較有幫助的,幫助他們探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,而不是我告訴他們方向及方法。同理心能有效引發對方的開放程度及信任,引此專注聆聽與同理對我來說是很有效的。

「對人保持好奇,我們不會知道自己的一個問題會幫對方帶來多少靈感。」
有時候光是一個問題就能引發出更大量、更全面的思考。
我曾這樣被引發,也因此我認為這是值得練習的。